金漆奖

秦占学会长出席第八届进博会及“购在中国·2025精品消费月”启动仪式

11月5日,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秦占学会长应邀赴沪出席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商务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购在中国·2025精品消费月”启动仪式。协会秘书长陈媛一同前往。

秦占学会长出席第八届进博会及“购在中国·2025精品消费月”启动仪式

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本届进博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本次进博会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4108家境外企业参加,展览面积达43万平方米,展示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进博规模,再创新高!

进博会开幕当天下午,由商务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购在中国·2025精品消费月”启动仪式隆重举行。

秦占学会长出席第八届进博会及“购在中国·2025精品消费月”启动仪式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在活动上致辞,并与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北京市副市长唐文弘,天津市副市长王秀峰,重庆市副市长徐建,广州市副市长胡浩共同启动“购在中国・2025精品消费月”。

秦占学会长出席第八届进博会及“购在中国·2025精品消费月”启动仪式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

盛秋平副部长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巨大,充满潜力。商务部将与各方通力协作,聚焦“精品”主题,彰显“国际”特色,突出“惠民”政策,办好2025精品消费月活动,不断为消费市场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让海内外朋友共同感受“购在中国”的开放活力与独特魅力。

秦占学会长出席第八届进博会及“购在中国·2025精品消费月”启动仪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王晓真

王晓真副台长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对大力提振消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大任务作出新的部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致力于以媒体力量搭建起政府部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此次活动正是深入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促进“扩大内需”与“扩大开放”协同发力的具体举措。总台将以品牌传播驱动消费升级,以融合传播丰富消费场景,以国际传播共享发展机遇,持续提升“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州等五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负责人在现场分别对本地重点促消费活动和惠民便民举措进行推介。

本次活动恰逢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进博会主宾国哥伦比亚、格鲁吉亚、尼日利亚、瑞典、泰国、阿联酋在活动现场通过视频精彩推介本国特色商品,进一步强化“购在中国”的全球链接能力。

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百联集团、广州岭南商旅投资集团、利群商业集团等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现场发布进口商品采购需求意向,精准对接国际市场。中国企业的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助力中国消费者轻松“逛全球、买全球”。

活动现场,智元创新科技、泡泡玛特国际集团、名创优品集团等新消费企业与老凤祥、北京同仁堂、南京云锦研究所等国货老字号同台亮相,共同推介国货潮品,展现本土品牌魅力,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秦占学会长出席第八届进博会及“购在中国·2025精品消费月”启动仪式

△秦占学会长、陈媛秘书长在启动仪式现场

商务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机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组织开展“购在中国·2025精品消费月”活动,发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引领作用,联动全国100多个城市,打造“购在中国”年度重头戏。活动期间,各地将聚焦首发经济,围绕精品购物、精致美食、精彩旅游、精美展演四大领域开展系列扩消费活动,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打造一批带动面广、显示度高的消费新场景,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也将一如既往在商务部等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全力推进“大家居”消费。同时,更加积极地搭建全球合作桥梁,引领行业把握“双循环”机遇,携手全球伙伴,共创流通新未来!

文章来源: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

责任编辑:李谨之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上一篇 2025-11-07 15:51
下一篇 2025-11-07 17:12

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