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奖

中国涂料进化史之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对油漆的需求极大。我国涂料工业在旧中国只有约50家规模不大的小厂基础上,伴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开始了我国涂料工业不断变革的发展历程。首先,新中国的涂料工业顺利地度过了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这一时期包含了1949~1952年的3年经济恢复和1953年开始的5个“五年计划”阶段的发展、调整、再发展。期间,虽然因左的思想影响使包括涂料工业在内的我国工业发展产生了一些问题,但纵观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依然占据主流,所以经过30年的建设,我国涂料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一个10年(1949~1958年)平均增长44.2%,第二个10年(1959~1968年)平均增长12.4%,第三个10年(1969~1978)平均增长9.88%,为我国涂料工业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期,党中央和政府为了调动民族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对此采取了帮助恢复和发展的政策,使当时主要为民族资本和个体经济的涂料厂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2年涂料产量由1949年的7183吨增长到27000吨。

    在“一五”、“二五”期间,全国对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时全国的涂料厂通过政府接管、收购和公私合营,少数厂变为了国营、多数厂变为了公私合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和生产厂的积极性,各地为迅速发展扩大生产厂规模,提升水平,将一些小规模的涂料生产厂合并整合,如上海振华造漆厂、上海造漆厂、上海开林造漆厂等都是在“一五”至“二五”时期通过政府接管实现国营或公私合营后合并整合数家小涂料厂和小颜料厂不断发展壮大的。

    同时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和巩固扩大集体所有制以及全民所有制经济政策指引下,各省市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纷纷新建了一批国营和集体性质的大大小小的涂料厂。另外,在“三五”计划立足战争,积极备战,加快三线建设等政策的要求下,由沿海地区厂支援内点建设了一些大小三线厂。全国涂料产量也由1949年的7183吨到1978年增长到34.35万吨,增长了47.8倍,遍布全国的百家涂料厂已初步形成了我国涂料工业合理布局的骨架。

    1949  — 中国油漆业第一份数据诞生

    国家公布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油漆业的第一份数据。根据当时我国油漆厂的年产量统计显示,年产量最高的是大连油漆厂,为4154吨;其次是沈阳油漆厂,产量为1303吨;而上海全市油漆年产量仅为1170吨。

    1949~1952  — 经济恢复期的努力

    北京:

    当时的政务院中央财经委员会机关企业管理局所办的机关企业公营新中国工程公司收购了奋斗油漆厂,开始筹建公营的涂料厂。当时厂地约5亩,由民房改造的厂房十几间,和几台制漆的设备。从1951年9月筹建,于1952年1月开始生产。工厂定名为公营新中国工程公司油漆厂,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公营的涂料企业,后更名为地方国营北京市油漆厂。    

    上海:

    1949年7月,上海成立造漆工会筹备会,振华设工作组,生产面向大众的经济调合漆,打开销路,维持生产。开林厂则在1950年5月改为地方国营,华东工业部派李洪志到厂接管。

    1950年“二六”轰炸后,美帝国主义采取经济封锁、禁运手段,大部分依赖进口原料生产的油漆行业曾陷入困境。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鼓舞下,全国油漆厂在政府和工会的支持下,开展了振奋人心的“自救运动”,用国产原料代替进口原料,恢复生产。其中上海振华、永固等厂职工还主动减薪、减饭费,坚持生产,共渡难关。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国还掀起增产捐献高潮。据《上海方志》记载,上海造漆行业捐献人民币15万元左右,相当于当时捐献一架飞机的价值;且同时多次完成军需任务,振华厂还研制水陆两用漆支援军工急需。

    1950

    湖南:

    湖南造漆厂——由肖庆祓、鲁开文等4位毕业于大学化工专业的热血学生于1950年创立,为中南地区第一家全民所有制涂料厂,也是湖南省第一家涂料生产厂建成投产。工厂的诞生,填补了湖南涂料工业的空白。湖南涂料工业从此走上了有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

    西北:

    1951年,由国家投资,在西安开始筹建了西北地区的第一家油漆厂,即西安油漆厂(在资产重组时更名为西安利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一度为西北最大的油漆生产厂家。

    东北油漆厂(哈尔滨斑马工贸有限公司前身)也在建国初期成立,曾以“斑马”牌油漆独霸东北油漆化工市场。

    1953~1962  — 国有改造下的漆业生态

    自1953年起,涂料私营企业开始在国家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政策扶植下,克服困难,恢复生产,逐步纳入了国营经济渠道。

    北京:

    1953年起北京市地方工业局决定由国家投资兴建新厂,安排占地10000平方米,年产1000吨涂料的规模。经过1年多的土建施工、设备安装,于1954年5月正式迁至新厂生产,为北京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2年涂料厂的产量只有240吨,1954年以后得到扩展,到1956年即达到1000吨的规模。

    1956年初,北京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根据当时政府的安排,组成公私合营油漆厂,归北京油漆厂(北京红狮涂料集团有限公司前身)领导。到1958年政府决定撤销公私合营油漆厂,厂房设备并入北京市油漆厂,人员包括私方全部成为北京市油漆厂的职工,从此形成北京市油漆厂是北京唯一涂料企业的局面,维持至20世纪80年代。

    天津:

    1953年1月,天津永明油漆厂作为我国油漆行业的排头兵,成为第一个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命名为天津市公私合营永明油漆工业公司。1958年,天津油漆行业将分散的各企业合并成天津市油漆颜料总厂,除了“永明”、“中国”和“东方”三大油漆厂外,还包括大大小小四十多个相关企业。至此,“灯塔”成为天津油漆行业的整体品牌。1964年,天津市油漆颜料总厂划归化学工业部,改名为化工部天津油漆厂。1970年国家调整管理体制,化工部天津油漆厂下放给天津市化工局有机染料化学工业公司,命名为天津油漆厂。

    上海:

    1953年,上海的油漆厂也开始由私营走向公私合营。7月,由英商经营的永光油漆厂,因无法维持生产,企业将厂房、设备无条件上缴国家,改为地方国营上海永光油漆厂。

    1954年6月敖利马化学品公司外商回国前,也将股权上缴给国家,地方工业局派严恒昌任总经理兼厂长,企业改为公私合营亚美化学品厂。

    1955年7月起,国家对振华、万里、永固、上海、天一亦实行了公私合营,连同已属地方国营的开林、永光和最早合营的亚美厂,形成上海涂料行业国营经济的基础。

    1956年

    1956年1月,上海涂料行业43家油漆和部分颜料厂全部实行公私合营,成立上海市造漆颜料工业公司(1979年上海油漆行业从有机公司分离,组建上海市涂料工业公司),建立中心试验室(上海涂料研究所前身)。据当时的资料显示,实行公私合营的第一年,即1956年,上海油漆产量达到13862吨,为1949年的11.8倍。1953-1956年间,因建设需要推动了上海油漆行业品种结构的改革,此间上海全市试制投产合成树脂型磁漆、底漆、绉纹漆、绝缘漆、船壳漆等74种。

    重庆:

    1954年,重庆的竞成化工厂、美华油漆厂、建华制漆厂三家亦合并组建了重庆油漆厂。

    1965年从上海开林油漆厂等厂家迁入部分职工,扩大了重庆油漆厂的生产规模,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油漆生产厂家之一,且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涂料研究所。现为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

    1956年,武汉建华油漆厂也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易名为武汉制漆厂,为公私合营制(因“双虎牌”产品享誉中外,1988年更名为武汉双虎涂料工业公司,后又易名为武汉力诺双虎涂料有限公司)。

    广州:

    相继建立起了万国油漆厂、广丰油漆厂等。1954年10月,岭南化学工业厂实行公私合营,翌年通联化工厂并入该厂。

    1956年2月,以岭南化学工业厂为基础,并入安亚、广丰2厂和南大、昌明、永丰、就兴、谭泗记等5家小油漆手工业户,下半年又吸收手工业户22户入该厂。

    经过1954年的合并和1956年的公私合营,广州除振华、西南、纶兴、广和分别并到其他行业外,余下企业皆并入岭南化学工业厂。1964年,岭南化学工业厂更名为岭南油漆厂(1966年再次易名为广州制漆厂,为珠江化工前身)。

    1965年后,广州油漆行业增加白云化工厂(1966年改名为红云化工厂)、坚红化工厂、广州涂料研究所、广澳塑料涂料有限公司、纸行漆油化工厂、永华工艺油漆厂、延安油漆厂(广州市五羊油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等生产企业。

    宁波:

    1957年,国营宁波造漆厂成立,开创了宁波现代涂料生产和发展的新纪元。

    陕西:

    1958年,陕西省兴平市社会福利加工厂成立,系街道集体福利加工厂。该厂于1965年由当地政府收编为地方国营企业,更名为兴平油漆厂(陕西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计划经济时期化工部定点生产油漆的30家专业厂家之一。

    1958年

    顺德:

    1958年诞生了当地的第一家涂料生产厂家,即龙江化工厂。广东顺德后来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家具企业快速发展,涂料企业也随之快速发展,顺德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国涂料之乡”,木器涂料曾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1958~1962  — “大跃进”下,涂料工业受冲击

    受“大跃进”和“左”的错误思想影响,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生产水平大起大落。1958-1960年,各地的涂料工业产值皆以百分之几十,甚至逾百分之五十的增长率猛升,其中有很大的水分。1961年和1962年,国家开始遭受自然灾害,生产连年滑坡,涂料工业也深受影响,年产值又急剧下降。

    1966~1976  — 文革前后对比

    文革前:

    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品种结构的改革,我国试制成了不少合成涂料新品种,有用于轻工装饰的氨基烘漆、锤纹漆、环氧漆;有改进涂料工艺的水性电泳漆;用于电机绝缘的聚酯型绝缘漆;用于金属耐高温的有机硅漆,等等。我国建筑涂料也在当时开始了萌芽,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上海振华造漆厂等单位曾先后研制成功聚醋酸乙烯乳胶漆,这是建国以来国内最早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和应用的有机乳液型建筑涂料品种。

    文革后:

    “文化大革命”十年,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涂料行业生产几经折腾,涂料产量连续十年徘徊在3万吨左右,1976年完成30377吨,比1966年时还下降了1.0%。

    1976~1978  — 黎明前的曙光

    文革结束后,我国涂料工业开始了复苏。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涂料业试制成了用于航空工业的蒙皮漆,用于舰船的新型防锈防污漆、油水舱漆和饮水舱漆,用于化工设备防腐蚀及船舶的氯化橡胶漆,耐气候性好及不易泛黄的丙烯酸酯漆和无油氨基烘漆。上海造漆厂还试制成了用于塑料制品的热塑性丙烯酸漆,为以塑代木的轻工制品表面涂装提供了新型涂料。

    附录:1949-1978年全国涂料产量统计表

中国涂料进化史之改革开放前

(未完待)


责任编辑:雷达

(更多资讯请登录:中外涂料网 www.27580.cn)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
上一篇 2015-10-31 15:04
下一篇 2015-11-02

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