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关税政策、欧洲能源危机及市场需求疲软共同引爆的全球风暴,正在全球化工行业上演。
陶氏紧急出售股权、奥地利OMV裁员2000人、埃克森美孚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亿元)欧洲资产寻找买家……全球化工产业链加速重构中。
01
9月2日,陶氏宣布,已经向合作伙伴麦格理资产管理公司(MAM)出售其基础设施合资企业的9%股权,作价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亿元)。
据悉,这是继2024年末陶氏将其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部分基础设施资产40%的股权出售给麦格理之后的进一步举措,交易完成后,麦格理在Diamond Infrastructure Solutions合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增至49%,陶氏从交易中获得的总收益也从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1亿元)增至约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4亿元)。

在此之前,陶氏已经宣布退出合资企业DowAksa,以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亿元)出售50%股权给Aksa,以更好地聚焦核心业务。
DowAksa位于土耳其雅洛瓦(Yalova),覆盖欧洲、中东、北非及中亚市场(4小时飞行半径)。
在美国关税引爆的化工危机中,奥地利化工巨头OMV也未能幸免。
9月4日,据奥地利大报Kurier新闻报道,奥地利化工巨头OMV计划裁减员工2000人。
该报援引工会消息称,该公司罗马尼亚子公司Petrom位于德国南部和斯洛伐克的炼油厂也计划裁员。另据该报报道,该公司在奥地利的5400个职位中,约有400个将被裁减。
9月4日,埃克森美孚寻求出售其位于英国和比利时的欧洲化工厂的消息被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报道称,该行业正受到美国关税和来自中国高性价比产品的影响,出售金额预计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亿元)。
02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至今,欧洲能源危机、市场需求疲软、中国高性价比产品让欧洲化工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美国关税像点燃全球化工危机的导火索,全球产业链被迫开始重构。
包括巴斯夫、陶氏、阿克苏诺贝尔、赢创、亨斯迈、科思创、塞拉尼斯、英力士、SABIC、利安德巴赛尔、埃克森美孚、壳牌、道达尔能源在内的巨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剥离非核心业务,专注于核心业务的战略,化工行业正在洗牌。

中国凭借稳定的能源供应和完整产业链,已经成为全球化工品的主要供应方之一。欧洲企业被迫增加亚洲采购,巴斯夫已在中国湛江投资百亿欧元新建一体化基地。
中东巨头资本加速入场,如阿联酋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ADNOC通过并购北欧化工,一举跻身全球聚烯烃巨头。
高端材料领域(如电子化学品、特种聚合物)的国产化替代需求激增。本土企业正在抓住当前窗口期突破“卡脖子”技术,中国企业正在加速完成国产化替代,构建非美供应链,以减少美国关税的影响。
这场由美国关税引爆的化工危机,暴露了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对企业而言,唯有加速技术自主、分散市场风险,才能在新一轮洗牌中存活。未来5年,谁能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谁就能在产业链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文章来源:中外涂料网
责任编辑:陆虎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