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涂料化工行业迎来一份令人忧心的”成绩单”。多家涂料化工巨头陆续发布的半年报数据,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本已低迷的市场情绪上。
在全球宏观经济波动、汇率不利因素及中美贸易战等多重压力交织下,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领军企业纷纷亮起业绩红灯,不得不采取下调预期、关厂裁员等断腕之举。这场始于局部的业绩下滑,正演变为席卷整个行业的系统性调整,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个体的经营困境,更是全球化工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1
巴斯夫上半年净利”腰斩式”下滑
7月11日,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初步财务数据。数据显示,这家全球化工巨头二季度销售额为157.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20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61.1亿欧元下降了2.1%。这一看似温和的降幅背后,隐藏着更为严峻的利润危机——当季净收入暴跌至0.8亿欧元,同比骤降81.4%。

细究这份成绩单,汇率波动和产品价格下跌构成了双重打击。特别是化学品业务领域,价格持续走低直接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关键盈利指标方面,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为17.7亿欧元,同比下降9.7%;息税前利润(EBIT)为4.9亿欧元,同比下降5.8%,这些数据无不印证着化工行业正在经历的结构性挑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巴斯夫不得不对2025年全年展望进行重大调整。公司管理层明确指出,持续存在的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是业绩下滑的主因,特别是美国在4月初实施的关税政策及其引发的市场连锁反应,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被普遍下调。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元兑欧元汇率的显著走弱,以及全球工业生产增速预期的调低,使得化工行业雪上加霜,上游产品的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基于这一判断,巴斯夫将不计特殊项目的EBITDA预期区间从原先的80-84亿欧元大幅下调至73-77亿欧元。这一新预期不仅低于2024年的79亿欧元水平,也基本吻合分析师平均预测的76亿欧元,显示出市场对化工行业前景的普遍悲观。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夫在自由现金流预期上仍维持4-8亿欧元区间,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支出的大幅缩减策略,反映出企业正在采取”节流”为主的保守经营策略。
2
宣伟业绩预警:涂料行业龙头的艰难抉择
7月23日,全球涂料行业领军企业宣伟发布的半年度财务报告,同样传递出不容乐观的市场信号。数据显示,这家涂料巨头上半年实现总营收11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33亿元),虽然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净利润12.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0.3亿元)却同比下滑9.1%,呈现出典型的”量稳利减”特征。
“尽管市场需求环境如预期般持续波动,宣伟仍坚定执行了一贯的严谨战略。”宣伟首席执行官Heidi G. Petz的这番表态,既是对公司战略定力的强调,也隐含对市场环境的无奈。她特别指出,公司已连续第12个季度实现了毛利率提升,这本应是值得庆贺的成绩,却被市场需求疲软的现实所冲淡。面对6月以来超预期的需求下滑,宣伟不得不加速并扩大重组行动,导致5900万美元的税前支出,这一果断举措反映出管理层对市场前景的谨慎判断。

更为关键的是,宣伟做出了下调全年业绩指引的决策。Petz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愈发确信当前正处在行业竞争格局的关键转折点。”这句话不仅点明了涂料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更暗示着行业可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在具体业绩指引方面,宣伟预计第三季度综合净销售额同比将出现低个位数波动;全年稀释后每股收益预计介于10.11-10.41美元(含特殊项目),调整后每股收益指引11.20-11.50美元,按中值计算较2024年仅微增0.2%。如此保守的预期,反映出管理层尚未看到市场回暖的明确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Petz强调公司不会以牺牲长期战略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将持续投入资源深化客户关系、扩大市场份额。这种”短期收缩、长期布局”的战略思路,或许正是行业龙头应对危机的典型做法,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参考样本。
3
陶氏的”断腕”之举:关厂裁员背后的战略重构
7月24日,美国化工巨头陶氏化学发布的第二季度业绩数据,为这场行业寒冬再添寒意。数据显示,公司当季净销售额为101亿美元,同比下降7%,所有业务部门无一幸免地出现下滑。GAAP净亏损更高达8.01亿美元,营业息税前利润(Op. EBIT)亏损2100万美元,同比减少8.4亿美元,环比减少2.51亿美元。这一系列数据无不表明,即使是行业巨头也难以抵挡当前的市场寒流。

陶氏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im Fitterling的表态颇具深意:”本季度,面对行业当前及未来可能持续的低盈利环境,以及近期贸易与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陶氏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这番话揭示了企业正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调整。据悉,陶氏正在落实近期的现金流支持及盈利增长杠杆,预计到2026年将累计释放超60亿美元价值。同时,公司持续优化全球业务组合以提升利润率,应对宏观经济疲软的挑战。
这些战略调整很快转化为实际行动。7月7日,陶氏化学宣布董事会已批准关闭其位于欧洲的三家能源密集型工厂,这一决定将影响约800个工作岗位,是公司今年1月启动的10亿美元成本节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还包含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1500人的内容,显示出企业”壮士断腕”的决心。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决策并非孤立行动,而是陶氏2025年4月启动的欧洲资产重组计划的延续。此前,陶氏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业务调整:2024年先后关闭了阿根廷圣洛伦索的聚醚多元醇工厂、中国台湾南岗工业区的烷氧基化工厂,并出售了软包装复合粘合剂业务给阿科玛等。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陶氏应对行业寒冬的”组合拳”,其核心目标直指优化产能配置、降低商业风险,并剥离高成本、能源密集型资产,从而提升利润率和满足高附加值衍生品的供需能力。
4
行业寒冬下的深度调整与战略重构:一场关乎未来的生存之战
当我们将巴斯夫、宣伟和陶氏化学的困境串联起来观察,一个清晰的行业图景便浮现眼前:全球化工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这场调整并非简单的周期性波动,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完美风暴”——全球经济波动、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壁垒加剧、需求疲软、产能过剩、成本高企与汇率波动等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企业必须面对的复杂挑战。
在这场生存之战中,行业巨头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似的应对策略:一方面通过关停高成本产能、剥离非核心资产等”断臂求生”之举确保现金流安全;另一方面则加速技术升级与区域优化,为未来的市场竞争积蓄力量。这种”短期收缩、长期布局”的战略思路,反映出企业对行业前景的深刻认知——当下的困境既是挑战,也是重塑行业格局的机遇。
正如宣伟CEO所言,当下的抉择将决定企业在复苏期的站位。短期阵痛或许不可避免,但唯有坚持战略定力与创新投入,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涂料化工行业经历的寒冬,或许正是孕育新秩序的必经阶段。
巨头们的自我革新,既是对外部环境的被动应对,更是主动拥抱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场转型的成败,不仅关乎企业个体的存亡,更将重塑全球化工产业的未来生态,其深远影响可能远超我们当前的想象。
文章来源:中外涂料网
责任编辑:雷达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