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奖

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前段时间去郑州出差,见了老朋友,他是一家具厂老板,应该说财务自由了。他跟我谈到有关小孩的事情,说这孩子高中毕业后不想读书,于是他就让他自己出去打工去了。起初孩子不理解,现在主动给他打电话,谈到己经先后换了几份工作,并且主动去学习相关技能知识,考这证那证的。

他问我怎么看这个事情,我知道他心里那时想要啥,但就是出乎意料给出了“送儿子去上大学”的建议,他却认为一是他考不上也学不进,二是大学也学不到什么。我说那是以前,现在小孩成长了,尤其心理上,应该跟他深入地谈一谈,以朋友的身份,而不是家长的身份。关于大学能学到什么,我谈到要更长远的看待人的成长,对此我打了个比方,说到人生就好比盖一栋楼,如果地基不牢,楼高不了,而大学就好比我们盖人生之楼过程当中的一层极为关键的地基。但至于大学究竟打的是什么基础,虽说我也经历过,当时却没谈透谈清楚。今天看到白先生在某高校的演讲,觉得说的很好,结合自己的大学经历以及后来的一些认识,有感而发,一来算是一篇读书笔记,二者更是对郑州友人的一种积极回应。

我大学毕业已经14周年,至今经常会想起那时的点点滴滴。当然,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更是一生当中最年轻而浪漫的四年,因为想必在大学里的那些事情应当是这辈子再也无法复制的。

其一,大学期间能够发展建立那种真正的集体友情。

经历过紧张高压的高中三年之后,进入大学的我们在心理上会长期处于一种高度放松的状态之下;宽松的学习任务让我们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从心理和生理上也越来越渴望一种更多的交流;再者那个时候的我们自然都够单纯,不必为经济人所累,因此之间极少有什么利益或情感的纠葛。因此,大学中的我们容易建立友情,并且这种友情往往可以贯穿一生。当然,我不反对大学期间谈恋爱,我认为这是另一种值得经历的友情,但是千万不要因为提前走入两人世界,因而丢掉了大学四年在你这一生里所无法复制的那种集体的友情。我就很庆幸自己只到大三二期才谈恋爱,让我有3年多的集体哥们生活,去分享那种兄弟各家最朴实的串访、为了省几块钱而一同走夜路回校、去各高校串门讨吃、一帮人昏天黑地的打牌、一起去勤工俭学、常常狂醉的聚餐、没钱了一起去学校商店赊账、考试前一起临阵磨枪,以及一同补考甚至重修等等。

其二,大学期间可以锻炼提高心理能力。

一个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的人成功起来就很难,大学是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进入社会的最后过渡,因此自然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与困难,比如失恋、挂科、重修、勤工俭学、竞选失败、考级不过、拿不到学位、没钱吃饭挨饿、冬天里没热水等等。这些挫折究竟是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强大,还是变得自卑与脆弱,这对于我们接下来的成长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全社会都在议论成功,所有人都渴望成功,有时候我们会很好奇,究竟哪些人更容易成功,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只有那些心理素质足够强的人才相对更容易成功。因为一个打击对于那些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往往就意味着很难再起来,它会演变成一种自卑,一种压抑。但是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足够强的人,越打击反而可能会越挫越奋,越挫越勇。

其三,大学是建立发展独立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和最好场所。

回忆一下在学校的读书经历,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随着初中的深入,小学同学的接触便越来越少;随着高中的深入,初中同学的接触便越来越少;念过大学的因该对此尤其感触更深,当我们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认为跟同龄人尤其高中同学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随着大学时间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慢慢的区别越来越大,甚至于达到无法交流的地步。

这一是因为专业导致的,专业与其说是给我们专业的知识,不如说是让我们开始慢慢习惯了用所学专业的思维方式去观察这个世界。比如说,我学营销的,我便慢慢习惯了用市场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你学师范的,便自然慢慢会用一种教书育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而那些学财务专业的,思维上则自然会显得斤斤计较和保守谨慎一些。

另外一点,那便是在大学里,我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这个世界,因为大学是我们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我们需要在这最后的一站里建立更多对社会的真实认知。人的成功除去刚才我们所谈到的心理能力,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方式的成功,一个具有不断学习和变化能力的思维方式的人会更强一些,而人云亦云者自然只能做跟随者。一个人的价值是跟你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的,具备不可替代性的关键是拥有独立思维方式,能与众不同。我们经常有的时候说我也能和别人一样,其实重要的是你要能做到别人无法和你一样。我们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维,而不是仅仅别人说是我就是,别人说不是我就不是。这是一个很重大的转折点,因为大学的自由开放性,因此是培养和形成独立思维方式的最佳场所。

说到思维方式的时候,我特别想强调一点,就是大学一定要保持其独立性,不能对学生进行过早的灌输和引导,尤其意识形态的东西。我觉得我们一定要从一种传统中的禁锢中走出来,就是那种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好即坏的二元思维方式,我认为自己在进入社会头几年的思维方式里就一直有这个毛病。不久前我接触到一同事的小孩,在北京某知名高校读大三了,成绩很优秀,考研没问题。不过在跟他简短几句话的交流当中,我发现那种二元思维模式很自然的就流露出来了。其实生活中纯粹的好没有,纯粹的坏也没有,或许更多的都是如此——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正如看什么激活了我们的善,看什么抑制了我们的恶。一个良性的社会必须要用道德,尤其是要用法律去规范和制约我们心中的恶。比如小的时候,想必我们都有偷过小东小西的经历,但是在受过良好的教育后,在各种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我们就不可能再做出这样的行为。但是,你敢说你小时候没偷过东西吗?

因此,很多事情没有绝对,一加一等于二可以,但社会生活中不是这样的,比如好与坏,快与慢,我们一定要学会拥第三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它。

还有,我相信至今不少学生总觉得要尽早的去实践,好像去实践了就会跟走进社会甚至未来的工作建立起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说实话,我念书的时候也有这个想法,并且也确实去搞过一些所谓的实践,但后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因为请问你能实践什么呢,你知道你究竟又需要什么实践呢,一切都是茫然。在你尚未拥有一个系统的专业训练之前,实践对于你的成长来说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因为你并不知道自己究竟缺什么、需要补充什么以及适合什么。

其四,大学是我们形成对社会和自我完整认知的最为重要的阶段。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我们,我们的社会价值究竟在哪里,我究竟想成为什么,这是我们在大学期间尤其是大学末段,结合实际所思考最多的。我记得自己在大三上管理学课间的时候,曾跟授课教授有过一次交流,我们谈到了社会需要与大学教育的脱节问题,他很是认同,而我对此却是好一段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直到后来进入企业服务之后,我才慢慢意识到社会对我们的真正需要,不仅是一个拿了就能用的成品,更为重要的是又不能局限于这个成品。就是说你要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拥有可不断的可成长可伸长可进步可学习的这种可能性。

我个人很看重可塑性,尤其思维的可塑性。记得在我最先服务的几个企业里,有时即便不是我这里招人,人力经理也总是喜欢拉着我去,然后在员工录用时会来问我的意见,那时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对于自己下面的员工,我不太看重他现在已经达到的水平,更看重的是他是否具有可塑性,是否具有较大的职业和专业提升空间。我从来就不指望员工一来就立即能够胜任岗位,你可以是我的学生,但是我希望你将来有机会成为师兄弟,甚至师傅。可塑性这个东西没法衡量,有时就是一种直觉。当你哪天觉得自己已经拥有了一种“阅人无数”的经历之后,你就能凭直觉去感觉出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后,大学之所以让我们觉得有那么多的好,有那么的重要,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大学对我们来说往往就意味青春。青春之所以美好,不只是因为活在回忆当中,更是用来后悔的、刻骨铭心的、用来考验的,这是因为青春不但具有年轻的特点,更具有“敢于”的重要特质。正如年轻时代的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来充分享受自由、分享和改正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给我们的这种时间和机会将越来越少,我们的可塑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差。

 

责任编辑:雷达
(更多资讯请登录:中外涂料网 www.27580.cn)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
上一篇 2016-06-15
下一篇 2016-06-15

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