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奖

从精神到思路

    随着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转型,传统型企业一如既往顺其自然的追求业绩增长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以往的种种策略己然失效,对于未来的发展又始终是迷茫不清,在多年形成的惯性影响下,部分企业正在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下不知不觉的慢慢滑向深渊。

从精神到思路

    下面我想从企业家精神、市场需求及经营策略三个层面谈谈我对当前形势下众多传统行业里居于前列的中小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认识。

    首先谈企业家精神

    中国大部分在行业居于前列的中小企业主们,都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前后开始创业的,至今都有二十年上下的历史,应该说这些企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过去二十年民营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常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只有三到五岁,那么这些二十年上下的企业自然是佼佼者。不过,到今天这些企业的掌门人基本上己年过知命,大家都知道知命的含义。就是说那种创业的激情、拼搏与魂力,不可避免的正在消退。

    一是年龄的增长,精力充沛将日不复一日,其实更为可怕的由于年老而导致的思想观念的停滞。这或许可以说是自然规律,是一种新陈代谢,只能顺应,谁都不能违背。

    二是创一代们大多是缺乏理想的,因为他们的上一代生活在物质与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成长在匮乏的年代,这就注定了他们办企业的初衷往往就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就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一点的生活,至于企业能做成怎样,他们未曾设想。这就好比当一个人在为生存打拼时,他不可能想到富裕了该怎么过。一不小心,企业做大了,养家糊口的问题解决了之后,相反遇到的麻烦似乎更大更多了——这远不是用物质的方式能解决的,也远比解决物质问题更复杂和艰难。因为他们没有这个准备,没想到企业会做这么大,没想到大了还比小的时候似乎发展压力更大更艰难,于是不排除一些企业主己然放弃,就直接奔物质而去,办企业始于物质,终于物质,或者退居二线,或者草草的交班二代,这些都未尝不是个好归宿。

    三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老板的心智受到来自各方面极大的磨砺,所谓善的恶的、正的反的、好的坏的、真的假的,趾高气扬与低声下气的、阳光下与阴暗处的、外表光鲜与内心痛苦的、高高在上与极度缺乏安全的,等等。俗话说企业家都是有原罪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就是这么个理。如此长期的各种磨砺下来,相信棱角也都磨的差不多了,一些人也早就心灰意冷了。

    总的来说,就是企业家精神不振了,不能说秃废,但至少难比创业初期,至少难比三十而立的当打之年。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说到底就是“底子薄”,无论从企业家初心、自身个人能力以及企业所能掌控和利用的资源来看,都不足以让企业家在当前形势下放手去搏,小富即安、走一步算一步的守成思想必定占据上风,他们不愿意拿辛苦打拼下来的企业去冒较大的风险,稳定大过发展,患得患失加重,他们不再善于发现和抓住机会,因为机会伴随着风险,因为他们将风险比机会看得更重。

    其次谈谈市场需求

    创一代企业大量的萌生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中期,快速成长于中后期。这自然使他们养成了产品导向的市场思维,因为那个时代过去二十年的头十年的市场需求正是基本物质需求满足的高峰期。之后,随着社会快速的进入工业化后期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市场的需求开始快速的由物质向精神过渡,也即由需要转变为想要,一个字的变化,其复杂程度好比从加减法上升到几何法的高度。但大多数企业对此都是茫然的,我们总是会想不通,为什么西方工业革命上百年的路,我们似乎用一二十年就走完了,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毕竟是人家走过的路,虽然环境有所不同,但一是此时中国工业化的环境总体总比两三百年前的西方要好,二是毕竟我们可以站在西方的肩膀上,我们有太多的参考与借鉴,也即一些人士所说的后发优势。

    由于对环境快速变化的认识不清,导致我们不能快速的转变自我产品导向的巿场思维,我们没能把握得住需求的变化,更是习惯了产品导向的发展惯性。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便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常提以客户为中心,问题是客户己发生变化,之前的客户局限于物质满足,之前的客户局限于渠道,现在的客户越发注重精神需要,现在的客户就是终端,现在的客户是八九十年代为主体。己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己经从大屏转向小屏,由定向转向互动,由固定转向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大大的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但与其说是互联技术推动了巿场需求的快速变化,还不如说就是市场需求催生了互联技术,互联技术就是市场需求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需求的组成部分。

    最后谈谈经营思路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巨变的形势,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企业的现实,就是必须要认清我们的企业家精神与对巿场需求变化的认识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状况,绝对不能脱离实际。

    不排除很多企业都是滞后了,我认为滞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滞后,不知道哪里滞后,更可怕的是一意孤行拒不承认自已的滞后。要知道,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是从领先开始发展的,大部分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也是。我们不能说落后了就没出路了,世上绝大多数自信而受敬仰的民族、先进国家及优秀企业,其实都是从落后开始发展的。俗话还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了,我们一定要以动态发展而非静止不变的眼光来看问题。落后了当然要赶上,但赶的方向要对,要抓住内外主要矛盾,对内就是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会在你的经营思想上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我们不一定要与时俱进,但至少要不落后于同行。对外就是巿场需求,这会在你的产品和研发上展现出来,比如说你的研发是否有客户的参与,你是否重视客户服务以及对无形服务产品的开发管理。

    其二,在具体经营业务发展实践的思路选择上,一定不能固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比如专业化、单一品牌的思想已经在中国盛行多年,我越来越觉得就商业角度来说,其实这都只是一种表象的盛行。但就文化而言,中华民族的二元论思想确实根深蒂固,尤其在改革开放前的二三十年里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那个年代的人只剩下好坏两种。我很想说的是,企业要专业化,但不必为此就否认多元化;要单一品牌,但也不必为此就反对多品牌;要朝线上转型,但也不必为此就放弃线下。企业的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这个世界不是二元的,不是非对即错。专业化与多元化没什么好与不好,线上与线下没什么你死我活,单一品牌与多品牌更没什么对错,说到底这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关键在于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不能机械的认定非此即彼,走上教条本本主义的道路。

    任何事物(包括整个社会和市场)总是在不断的分合中发展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分是为了合,合是为了分;该合则合,该分则分;有合有分,才是和谐,才是规律。我们看到那些优秀企业,鲜有靠一个产品一个业务一种模式做到底而发展起来的?其一他们大多是多元化的,虽然他们一直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但远远不只是只有主营业务,应该说是专业主营业务与多元发展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形态。其二就是他们在业务的定位上都是因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某个时期以这个业务为主,下一个时期说不好就是以另一个业务为主了;某个时期可能全面收缩删减,进入下一个时期又可能会进行扩张増加或进入新领域,或者进行全面的向上游或下游的转型。这样的变化,我们可以说是基于发展的考虑,但我认为更是基于生存的考虑——因为形势所迫而不得不这样变化,不变化就有生存而非发展的风险。

    当然,在具体业务发展思路的选择上说到底还是要“实事求是”。对于“实事”的理解,正如我们常说的——对一个人是蜜糖,对另一个人可能无所谓,对第三个人可能会是毒害。而“求是”,指的是要服务于公司现阶段的内外发展实际,主要是指中期两到三年的战略方向,太远了我们未必看得清楚,难免模糊,太近了不但对持续发展帮助不大,并且也会模糊——容易患上“近视眼”,因此只能是“赏大、弃小、务中”。

    最后,总的来说在一种内忧外患的巨大环境变化下,唯有改革这一条出路。但是,我们对于改革一直存在偏见,概因历史上的改革太过血雨腥风,大多以失败告终,成功的改革离我们要么太近要么太远,为此我们是即爱但又更怕。我想强调一下的是,有效的改革必须解决3个问题,一是对改革的定义与理解,二是认识到人性不愿改变的本性,三是吸取过往改革的历史教训。改革自然不是万能的,但不改必然是不行的,因为社会是发展的变化的。改的好,自然重获新生;改不好的,自然会乱;至于不改的,必然是奔向穷途末路。


责任编辑:雷达

(更多资讯请登录:中外涂料网 www.27580.cn)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中图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著作权归图片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文章或图片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
上一篇 2015-11-30 13:59
下一篇 2015-11-30

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